首先,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,具有优良的团队精神,让员工感到在企业中工作有动力,有前途,也就是说具有很强的使命感,其次,对待员工要真诚,做到言而有信,一个企业无论高管还是普通员工,都认为遵守规章制度,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,在管理中不要让员工普遍产生不良情绪,在企业充分尊重员工,反过来员工也会更加尊重管理者,营造良性的工作氛围,企业才能发展更好更壮大。
一 平等。要让员工有身份认同感。
二 价值。要让员工感受到他存在的价值。
三 回报。要给予员工明确的职业导向以及向对应待遇。
四 荣誉。要员工以公司为荣,要以所在的行业为荣,要以自己的工作为荣。
职称改革吗?
我认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地步了!提到职称,广大教师哀声一片!职称被教师评为“教育四害”之首,可见其让教师多么深恶痛绝!首先是职称评定的限额,窄化、阻碍了教师向上的通道。职称评定制度的设立,原意是激励教师努力钻研,提高专业技术能力。但是,限额制,使职称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水中花、镜中月!很多优秀的教师,条件很好,但受限于名额,只能眼巴巴的等。这就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。后来者更是失望,前面那么优秀的老师都评不上,作为年轻老师,出路又在哪里呢?
其次,职称评定制度的条件过于复杂、严苛。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条件太高,不利于教师参评。有个段子说,崔永元如果来中小学教书,一定评不上高级教师!笑完之后,想想其中味,也是令人心酸的!
第三,职称评定制度欠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。职称评定吐槽最多的是,领导往往包揽了职称评选的机会。留给普通教师的机会少之又少!
……
所以说,职称不是要不要改?会不会改?而是必须改了!建议:
1.中高级教师职称不限额!2.满15年教龄,自动晋升中级职称。满30年教龄,自动享受高级教师待遇!3.简化职称评定程序,降低评选条件。
多年来,职称成为了许多老师心中的痛。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,职称制度的建立本是为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,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项政策,但如今却被多数老师,特别是年青教师们所反对,我想主要体现在:
一、等不起,僧多粥少
每到职称评审季,许多学校那可是相当热闹,许多教师为争那一两个职称名额用尽浑身解数。即使是新的职称制度下,以高级教师为例。小学高级教师比例8%,初中20%,占比是不大。哪所学校岗位被占了,如何没有教师退休,许多达到条件的老师那真是等到白了头。
二、评不起,要求高,材料多
职称评审的要求实在是多,教育教学成绩、教育科研成果,班主任工作成果等等,只要你想评职称,就不得不为此写论文、弄课题、参加业务竞赛等犯愁,甚至不少老师为此弄虚作假。
好不容易争得一个申报名额,还没来得及为争得名额而喜悦,却不得不没白天黑夜地组织材料。材料提交后又担心评审过程是不是能客观公正,到处托人走关系。
因此,网络中有一种来自教师中的声音,呼吁取消职称。
但仔细想来,如今的职称评审中是有问题,但要取消是不现实的。先抛开问题不说,作为教师群体,肯定是需要制度杠杆来激励竞争、提升专业水平的。作为教师,从写文章、参加比赛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是自我成长的途径。可以说一味地讲平均主义,不论干得好还是坏,结果都一样,那是教育的灾难。所以个人认为职称制度的问题不是制度本身,而是制度的科学性和执行的确需要改革。
同家近年来也在不断完善职称制度,加大了改革力度,2015年《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将中小学职称并轨,今年年初的《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也明确了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。所以职称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中,未来职称不论是从人数占比、评审条件、评审过程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完善。比如说像我们这里现在论文已经不作为必要条件了,而是九选二。如果还有老师说九个条件中自己连两个条件都不能满足,那只能说自己只是在教书,而不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了。问题是现在这样的人还真的大有人在。
前期人社部发布的《关于做好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》拉开了今年的教师职称评审的序幕,比起往事这个时候我们地区的材料提交工作已经结束,而今年要晚得多,我想可能就是为落实通知中要求的突出分类评价,完善评价标准;进一步畅通中小学、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渠道;适当提高中小学、幼儿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;进一步提高评审质量等要求要对细则进行一些修订吧。所有要评职称的老师们可以关注一下当地政策的出台。
更多教育观点、教学经验、学习资源、教育技术,敬请关注“轻风教育”。